原创 成渝“携手”五周年:唱好科技创新、产业协同“今晚新闻联播双城记”
中新社成都1月5日电 (单鹏)一场“机器人总动员”近日在成都科创生态岛(下称科创岛)举行。活动的“主角”,是7台由科创岛入驻企业研发的人形机器人。
作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域,2023年10月投入试运营的科创岛见证了人形机器人等多项创新成果的诞生。随着成渝全面深化科技合作,科创岛与重庆明月湖科创园区实现联动,截至目前已联合开展160余项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为成渝双城协同注入动力。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定位之一。2020年1月,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中国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今年是成渝“携手”五周年。五年来,两地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科技创新加速提升,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之一。
“经过五年建设,‘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初步形成,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也取得了突破。”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经济中心和科技中心建设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影响力已超出川渝,对中国中西部地区亦有巨大赋能作用。
五年来,成渝两地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先进制造业集群,现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四大产业集群。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川渝两地集聚了600余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和近300家汽车相关软件企业,四川时代、弗迪电池、德赛西威、华阳通用等龙头企业相继“落子”川渝地区。
“一辆‘重庆造’的汽车,离不开四川的配套产品。”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诚然,一辆在重庆制造的长安汽车,离不开产自四川的锂电池和零部件。目前,长安汽车约三分之一的供应商来自四川,每年合作订单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在软件技术方面,长安汽车与多家四川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发力自动驾驶业务。
五年来,成渝两地携手打造中国内陆开放新高地。2021年,成都与重庆率先创新中欧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机制,联合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品牌。据统计,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过3.6万列,线路增至50余条,覆盖欧亚120余个城市节点,成为中国开行量最多、运输货值最高、区域合作最广泛、运输最稳定的中欧班列。
“借由中欧班列,成渝地区生产的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持续走向海外。”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宁巍表示,中欧班列(成渝)服务于四川和重庆两地产业发展,尤其对生产型企业起到引领作用;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增加海外客户对中欧班列的了解,“今年,成渝两地会继续加强中欧班列合作,还将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泰铁路等进行深度合作,拓宽多式联运海铁体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平衡中国经济版图起到‘压舱石’作用。”汤继强建议,未来成渝两地要继续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巩固完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助力中国迈向工业强国。(完)
2021年4月,陈江和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我出生在印尼,中国是我的故乡,我对印尼和中国有着同样深厚的感情。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我愿继续为中国与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我们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这些领域都具有高成长性和强赋能性,将培育打造一批万亿元级新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些领域同时也完全可以成为中日经贸合作的新亮点和增长点。希望中日双方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两国各自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聚焦老旧小区、城中村、高层建筑、商场市场、“九小场所”、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重点场所,深入细致检查消防安全措施和要求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