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上海两会观澳门精准资料大全察:如何激发留学人员创业园活力?
中新网上海1月15日电(范宇斌)在国际人才“引、育、留、用”链条中,设立留学人员创业园(以下简称“留创园”)是上海的重要创新,已有20多年的探索经验。
正在举行的2025年上海市两会上,致公党上海市委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激发留创园活力,打造青年海归人才“学习型发展”平台的提案,建言上海要与时俱进地制定与青年海归人才相适应的政策。
据悉,上海市于2020年和2021年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留学人员来沪创业的实施办法》《鼓励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和创业的若干规定》,鼓励设立留创园,并要求留创园为留学人员创办企业提供各类专业服务。
致公党上海市委会在调研中发现,截至2024年底,上海共有16座留学人员创业园,但各留创园公布的园区制度和服务模式中,政策同质化显著,导致域内竞争激烈,人才流失率较高;留创园活力不足,针对不同创业企业和特定创业人群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机制不健全;留创园对留学归国人才画像相对滞后,触达性不够。
当前,居住、户籍、子女上学等生活环境,已不是青年海归人才关注的重点。他们较多关注创业群体效应、园区内“合作交流机制”的平台作用等。纵观美国硅谷等国际知名创业园区,内部建立“学习型网络”成为人们创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该提案认为,上海现有的留创园基本以区域为主轴,强调本区域发展规划等大的泛化条件,而对留学人才的结构变化缺少政策关照,对留学归国人才的引育留用手段和创新创业需求分析缺少类别化、层次化的详细区分,提供的服务难以有效应对青年海归人才的具体需求。
致公党上海市委会在提案中建议,针对青年海归人才的群体特点,打造“学习型创业园区”。同时,可鼓励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留创园。
该提案还建议,以多元化手段,进一步激发留创园活力,从“配合式服务平台”向“引导式集聚平台”转型。同时,配合上海人力资源服务的“伯乐计划”,与国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以市场化引导形式多样的园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以上海张江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为例,其构建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完整创业孵化链条平台,值得借鉴。(完)
会议要求其建立专门工作机制,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完善审批制度,同时,主动对接融资协调机制,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快授信审批,提高项目落地效率,满足合理融资需求。
中国经济的底气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口达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三是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内生动力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提升,人才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均居全球首位,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每年1000多万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五是绿色转型卓有成效,中国过去10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色经济”已不是赔钱经济,而已成为新的增长源。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至约40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2023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92.1万件。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去年日本在华新设外资企业888家,同比增长7.3%,是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国。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调查显示,90%的日企希望扩大在华业务或维持现状。中国日本商会对1700家会员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88%的日本企业仍将中国视为重要市场。近五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9%,而日本企业2022年这一数据达到18%。对日本企业而言,中国市场回报率远高于其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