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新能源发展关键瓶颈有望破除天下彩(944:CC)免费资料大全
调节能力和调用水平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一环,面对当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不优的突出问题,我们要拿出钉钉子精神,打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这场攻坚战,为新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能源成长还有多大空间?如果不持续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新能源发展前景难言乐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印发《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各类调节资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更加完善,各类调节资源调用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调节能力的建设优化,支撑2025年至2027年年均新增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的合理消纳利用。困扰新能源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有望破除。
去年以来,欧洲电力市场负电价现象引发关注。由于新能源发电量大增,市场无法消化,德国在2025年首个交易日出现了4个小时负电价。此前,英国、法国、西班牙也不时出现负电价,欧洲电力市场负电价全年时长创历史新高。在我国已开通电力现货市场的地区,负电价也开始进入人们视野。负电价反映的,正是新能源迅猛发展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
电力系统就像一个精密的“能量调配器”,需要在发用电之间保持实时平衡。不同于稳定的化石能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比较“调皮”,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其大规模发展对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出了挑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了新能源发电波动时,我们能否及时调整其他发电资源或储能设施,进行“补位”或“让位”,保证电力供应稳定可靠。
为应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我国持续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调节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国灵活调节煤电规模超6亿千瓦,跨省区电力资源配置能力超3亿千瓦,抽水蓄能累计规模达5591万千瓦,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这些灵活性调节资源,成为新能源发展的有力帮手。
与快速增长的新能源装机相比,目前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仍显不足。我国年均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2亿千瓦,预计“十五五”将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大幅增加系统消纳压力。2024年前10月,全国风电利用率96.4%,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光伏发电利用率97.1%,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部分新能源发展较快省份消纳压力凸显。而调节能力建设缺乏统筹优化,存量调节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价格、市场机制等有待完善,亟待做好调节资源科学规划建设,加强调节能力规模、布局与新能源发展衔接,加大力度统筹现有调节资源高效调度利用。
《实施方案》出台就像一场及时雨,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清晰路线图。
科学规划,精准布局。加强调节能力规划是指导调节能力建设的重要前提,根据《实施方案》,各地应结合实际情况,系统性编制调节能力建设方案,科学确定调节能力规模、布局。这就给调节能力建设出了一份“施工图纸”,各地根据新能源增长规模和利用率目标,算清楚需要多少调节资源和建设时序,然后按计划一步步实施。这样就能避免出现“糊涂账”,新能源发展多快,调节能力都能跟上节奏,保证供电稳定。
优化调用,高效协同。有了好的规划,还得高效执行。目前,调节资源的调用对系统需要、调度安全性、技术经济性等统筹考虑不足,对电力市场适应性不足。由于缺乏合理的调用机制,一些储能设施建而不用,成了摆设。《实施方案》结合我国电力系统中调节资源利用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调节资源调用机制等方面提出有关举措。在立足现行调度体系的基础上,完善调节资源分级调度,各类灵活资源就能物尽其用。
完善机制,激发活力。科学合理的市场机制,是促进各类调节资源效用发挥的重要保障。《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峰谷电价机制,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设置备用爬坡、转动惯量等辅助服务品种,建立以调节效果为导向的市场机制。这给各类调节资源搭建了一个“大舞台”,让它们在市场机制激励和引导下,更好地发挥各自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新能源高效消纳。
调节能力和调用水平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一环,面对当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不优的突出问题,我们要拿出钉钉子精神,打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这场攻坚战,为新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5.5G还降低了时延、提升了可靠性。在工业领域可以支持机器人视觉,并在车路协同等领域实现推广运用。“5.5G卓越的网络性能满足智能红绿灯、雨雾天行车、超视距感知等用户出行需求,全面提升交通通行效率,同时降低车辆事故率。”华为展台工作人员介绍。
2月23日凌晨4时,南京雨花台区一小区发生火灾,截至2月23日24时,事故共造成15人遇难。经分析,火灾系建筑地面架空层停放电动自行车处起火引发。
中国经济的底气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口达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三是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内生动力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提升,人才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均居全球首位,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每年1000多万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五是绿色转型卓有成效,中国过去10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色经济”已不是赔钱经济,而已成为新的增长源。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至约40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2023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92.1万件。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