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两岸媒体人新澳精准资料免费提供网站有哪些谈融合发展:新时代,新媒体,新沟通
中新社北京11月1日电 (李百加 张晓曦)“如果两岸不交流,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对立;通过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才能增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和信任。”10月31日,台湾《中国时报》总主笔陈琴富在北京指出,两岸媒体人共同探讨、推动言论场域交流,意义重大。
当天,以“新变局下的两岸媒体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在北京举行,两岸110余名媒体负责人、传媒学者、新闻界代表等与会对谈。
陈琴富表示,台湾《中国时报》较早建立了和大陆媒体的交流渠道,包括邀稿、开设专栏,邀请大陆智库来台互动、座谈,举办两岸征文活动等,“曾有许多两岸青年投稿我们的征文活动,他们多数有来往两岸的亲身经历,并撰写成文,往往一篇文章能改变很多人的观念……但由于目前两岸交流受阻,此类文章日益减少”。
当下,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等诸多特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张彬分析指出,台海问题极为复杂,两岸媒体在其中承担融通管道和桥梁的作用,任重道远。媒体需从民众福祉出发,求同存异,以“新”为动力,以“文化”为纽带,推动相互了解,达到心灵契合。
“新”动力在于巧用新媒体、新形式、新平台。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副董事长洪雷导演,视纳华仁共同创始人张钊维联合导演的六集人文纪录片《两岸家书》7月18日上线,引起强烈反响,仅在知名视频弹幕网站Bilibili上播放量就超过4300万次,居近期人文类第一名,其中15%的播放量来自台湾。
“在传播过程中,我们惊讶于Bilibili在两岸年轻人中的影响力。通过这一平台,两岸年轻人能以非常畅快的形式交流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家长里短……青年们能看到海峡另一边的同伴,彼此交流,这是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们的目的。”在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上,洪雷呼吁两岸媒体人多以情感引导情绪、唤醒共同记忆,解锁更多交流可能。
强化“文化”纽带在于协力激发中华文化共振。剧集《庆余年》两岸热播,《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网……大陆文化产品对于两岸青年具有同等吸引力,其背后推手为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台湾《旺报》副社长林淑黛鼓励媒体人多从文化角度挖掘,聚焦民间信仰与传统节庆,促进创新文化产业合作。
“需坚守中华文化本位,从血脉夯实两岸联系,自下而上巩固价值认同和共同愿景;同时了解新媒体影响力无远弗届,应合理运营、建立长期合作目标。”台湾时事评论员介文汲指出,盼两岸媒体在历史、文化、体育、宗教等方面多加交流,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目标,以更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两岸媒体融合发展。(完)
吴江浩:你所提到的相关人员是因为在华搞间谍活动,违反中国法律而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需要强调的是,只要在中国从事正常商务和交流活动,不非法染指和获取涉密信息,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一些媒体渲染在中国出去散个步、跟朋友喝个咖啡、旅行拍个照都会被拘押,这完全不符合事实。近年来,在华日本公民类似的案件屡有发生,其中不少人曾长期投身中日交流合作,并在两国社会有一定影响力,我们不希望这些人被唆使在华从事违法活动,他们在自身领域可发挥的作用远大于获取所谓“情报”。总而言之,中方将继续大力倡导和支持两国民间交流与合作,这一点不会有任何变化。个别人的违法行为与正常的交流合作完全是两回事,不应混为一谈。针对在华间谍活动,中方将继续依法严肃处理。
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是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始终坚守的原则。后续,将按照既定计划稳步推进与联合国外空司等机构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成果,共同推动世界航天技术发展,为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作出积极贡献。
吴江浩: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外资企业有进有出是正常现象。确实有部分外企退出中国,但没有出现所谓“逃离潮”。过去几年,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跨国投资出现普遍性下滑趋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2023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额减少18%,主要外资流入目的地都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像印度减少47%,东盟减少16%。与之相比,外国投资者对华投资热情并未减退,依然坚定看好中国发展前景。2023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人民币,引资规模仅次于2021年、2022年,处于历史第三高。同时,中国引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到37.4%。